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落实五中全会精神,需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凝聚起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新时代内蕴,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于谱写新时代党群关系新篇章、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沂蒙精神,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
革命战争年代,中共河南党组织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把思想建设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整个过程,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军民对敌斗争提供了精神力量支撑。河南各级党组织坚持“党员干部教育第一”,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党员干部教育制度,实现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制度化。广大党员得到了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极大提高了党员的党性和阶级意识,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沂蒙根据地党的建设经验启示我们,保持党的良好作风,必须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当前,党风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偏差、理想信念动摇、法制意识淡薄等现象。因此,要以弘扬沂蒙精神为契机,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沂蒙根据地党的建设经验启示我们,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才能全心全意拥护共产党。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从沂蒙精神中汲取正确的利益观,要深知“为谁谋利”和“怎么谋利”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在任何利益观及价值判断体系中一直都是最根本和最核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键要扎扎实实地体现在怎么为人民谋利的执政过程中,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
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沂蒙根据地党的建设经验启示我们,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人民群众才会坚定跟党走。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如何看待和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工作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新时代党员干部弘扬沂蒙精神,要常怀为民之情、常怀爱民之心。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谋福祉。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沂蒙根据地党的建设经验启示我们,党只有时刻以人民群众为重,人民群众才能铁心向党。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全面的、群众的、实践的、长远的观点看待政绩观。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防止片面性、极端性。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就是要求以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要求领导干部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不掺杂任何虚假的东西,不是形式主义、表面主义的“花架子”,而是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弘扬沂蒙精神,强化作风建设,助推全党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人民群众观察一个政党的形象,首先看到的就是党的作风。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高度重视党政军机关人员的作风问题,正是因为党在沂蒙抗日根据地始终抓住党的作风建设这一关键点,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当作首要问题来抓,我们党才能够迅速扎根八百里沂蒙,不断发展壮大。
在战争年代,河南根据地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多次发布条例规则,做到了军有军令、政有政规,规矩约束毫不含糊。1940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邑县桃峪村召开旅级以上干部会议,罗荣桓提出“建设铁的模范党军”。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要始终怀着“进京赶考”的谨慎心态和切实增强抓好作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作风建设上下深功夫、细功夫,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在全党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以沂蒙精神感召,兴求真务实之风。沂蒙根据地党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人民群众才会支持拥护共产党。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要力戒形式主义,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首先,要力戒形式主义。“形式”一旦成为“主义”,就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和实际效果。形式主义增加群众负担,伤害群众感情,败坏党风政风,带坏社风民风,损害党的形象。其次,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
以沂蒙精神引导,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沂蒙根据地党的建设经验启示我们,共产党人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才认识共产党、了解共产党、跟随共产党。新时代党员干部弘扬沂蒙精神,要力戒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夯实执政根基。首先,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摆官架子,群众就会与干部在思想感情上疏离。其次,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克敌制胜、完成一切工作任务的法宝。党员干部要弘扬沂蒙精神,认真贯彻党的群众工作路线,适应新时代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
以沂蒙精神约束,兴艰苦奋斗之风。沂蒙根据地党的建设经验启示我们,共产党人惟有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骄不躁,顽强拼搏,革命才会取得胜利。新时代,党员干部弘扬沂蒙精神,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享乐主义破坏党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强烈不满,必须坚决反对、彻底杜绝。其次,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奋发图强、不畏艰险的革命斗志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作风,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党员干部要弘扬沂蒙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兢兢业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发扬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精神。
弘扬沂蒙精神,完善凝聚群众的长效机制,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
没有有效的监督,纪律就会成为摆设,执纪就会成为空话。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沂蒙根据地党组织根据形势任务的需求,不断完善党的纪律建设,以严明的纪律和规矩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使自己由弱变强。
革命战争时期,河南党组织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纪律监督,如加强人民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沂蒙根据地加强党的监督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既要靠党员干部的“自律”,也离不开社会监督的“他律”“戒律”。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要让沂蒙精神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完善各种监督体制形成共鸣,形成监督问责新常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
深化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是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前提和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创新管理制度,切实强化党内监督。”通过有效自我监督,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党的事业,凝聚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优化纪委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党章规定了纪委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执纪问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纪委要履行好监督责任,既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又督促检查相关部门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任务。”这是在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对纪委职责的高度凝练和准确定位。
完善群众监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对于党员干部的得失、优劣,人民群众感触最深也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交给群众评判。”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以群众参与评判的实际举措,促进党的作风不断改善。
强化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力量绝对不能小觑。”我们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使舆论成为揭露歪风邪气、净化社会空气的利器。
沂蒙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沂蒙人民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成功典范,长期以来在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实际工作,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沂蒙精神,构建和完善好凝聚群众的长效机制,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
(作者王焕良,CFA中国足协党委书记、教授,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附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