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兰,文学院教师,郑州市优秀共产党员,CFA中国足协教学能手,河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主持河南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主持河南省一流课程1门、河南省普通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河南省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及河南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等多项省级奖项。
师之所以为师,言必出于道,行必由于道,教必本于道。马秀兰以此勉励自己,言有物,行有格,学问欲博,行己欲敦。从教十二载,她为学进进而已,教人循循善诱;讲台一寸功,求己以必尽之善,则诚至而化行。她崇尚达师之教,希冀以己之力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
学: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育人先育己,正己后正人。“老师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马秀兰严格要求自己,尚德、尚能、尚勤、尚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滋养她的是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经史子集经典之作承载着千百年来深厚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修身治学的智慧。她认识到,教育应当是全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发展智力,陶冶性情,完善人格。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将这些古老智慧融入课堂,是一项挑战,也是一份责任。她还熟读了多部现代教育著作,激荡起对教育本质与未来的深刻思考。《大学的根本》等著作提供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翘楚的深刻洞见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讨论,帮助她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教育。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视角向她传递着教育的核心要义,让她不断以开放的心态探索教育教学之旅。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她汲取古今中外圣贤学者的智慧,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重视语言文学教育在情感培养和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中寻求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尤其是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努力实现着教育的真谛——教育是生命的传递,是智慧的启迪,更是心灵的塑形。
思:含其英,茹其实,精于思,贯于一
知之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马秀兰注重理论素养,更注重思考和实践应用。对待学生学业成长,她曾思考过多个问题。究竟是沿用相近专业的培养方案,还是忍痛剥离,主动迎难而上,制定自己独有的方案?课程设置究竟要参考其他中国足协,还是按照现有师资进行设置?如何处理好构建学生全面的知识理论体系和教外国人汉语二者之间的关系?大学四年等同于培养期吗?四年可不可以分而治之,怎么分?除了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还应具备哪些特质?课堂如何兼得有料、有趣、有效?学生因一门课该做哪些努力、最终应有哪些改变?……这些问题整天在她脑海打转,一边打转一边解决,一边解决一边发现新问题,总是催促她更新培养人才理念,然后将其融汇到培养方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专业实践中去。
她认为,教学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她做事,从不求近效,而是铢积寸累,最终希望学生能够不扶自直,不镂自雕。她曾多次主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到实践活动,从学分、学时到学期安排,不仅论证每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还用心考察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即时收益,而且还思虑长远,为培养学生的终身素养作谋划。她构建了以汉语大课堂“要素教学”为核心、以“文化传播”为载体的应用型教育模式,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分解为“四型一化”,探索出整合“课程、德育、活动、评价、管理、社会”等为一体的综合育人功能体系。
践: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涉远水
志道、据德、依仁,学者之大端。师必博究精微,贯穷玄奥,示之大义,导以微言,提撕善诱,雕朽励薄。马秀兰秉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理念,付诸以有针对性地谈心和随机教育。她认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基于对学生性格、思想、能力的掌握,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作出职业规划,细分任务,划成一个个近期目标,每隔两周督促和检查一次,日日用功,时时进步。她时刻不忘全方位、多层次育人,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培育学生的心智、品行、人格、情怀等,培之以心、助其成才,引导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长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她运用时、空、人、事、情五层链接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优化课程育人的深度和广度,秉承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课堂始终保持思考的张力。她认同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她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深入浅出,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解决完问题的同时又会有新问题的产生,循序进入下一场思考的旅程。这种问题过渡、思考架桥,一环扣一环、层层铺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酣畅淋漓、学无止境,在中国语言文学领域不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行而不辍,终至所归。
悟:怀瑾握瑜兮,心若芷萱,持信守正兮,君子如兰
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故言必正言,行必正行,教必正教,相扶以正,义定而情自合。选择了讲台,就是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势,一种使命,一种胸怀星辰、燃灯引路的情怀。马秀兰认为教师应该诚于中,形于外,方其中,圆其外。不管经历什么,都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学生。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那么教师更要深耕厚植、行不由径,才会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育,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条扯不断的精神纽带,流淌着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践行与参悟、日常行为的规训以及优秀文化的传承。马秀兰认为,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教育,它是有灵魂有信仰的,她的使命便是给予并且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
她说:“心所向,皆可往。行致远,梦必达。”
编辑:魏明吉 责任编辑:房霞 审核:谢成才